欢迎访问鸥维数据旗下鸥维志愿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400-139-8015
小程序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微信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帮助
地区坐标 请选择地区 
  • 院校
  • 文章
德州学院
山东 | | 公办 | 综合类
院校官网:http://www.dzu.edu.cn/ 招生电话:0534-8982780
  • 学校概况
  • 开设专业
  • 学校介绍
  • 招生简章
学校概况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71
博士点数
0
隶属于
教育部
硕士点数
0
招办电话
0534-8982780
学校类型
综合类
学校网址
所属城市
德州市
办学层次
开设专业
专业名称
层次
学科
专业类别
学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本)
四年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本)
四年
环境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工商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新闻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法学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小学教育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行政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本)
四年
生物制药
本科
工学
生物工程类(本)
四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本)
四年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风景园林
本科
工学
建筑类(本)
四年
食品质量与安全
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制药工程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本)
四年
市场营销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纺织类(本)
四年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音乐学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五年
美术学
本科
艺术学
美术学类(本)
四年
地理科学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历史学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本)
四年
化学
本科
理学
化学类(本)
四年
物理学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本)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护理学
本科
医学
护理学类(本)
四年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
四年
学前教育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生物技术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生物科学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会计学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理学
数学类(本)
四年
体育教育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本)
四年
物联网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音乐表演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俄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英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环境设计
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本)
四年
智能制造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人工智能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环境生态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数字经济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知识产权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网络工程(网络系统开发与管理方向)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商务英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车辆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电气类(本)
四年
软件工程(智能软件开发)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学校介绍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学校坐落于中国太阳城—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城市。 学校始建于1971年,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德州学院。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批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德院精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13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图书240.7万册,电子图书149万册。现设有22个二级学院、3个研究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7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000余人,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学历留学生23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497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532人,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74名。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泰山学者”、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科学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7人,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0个。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着力打造师范教育和“健康+”等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学科专业结构。建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省院士工作站、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省重点学科、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实验室体系、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外事研究发展智库、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学科等26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个,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8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58门。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等84项。现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近五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2491项、省级奖2849项,形成了毕业生深造率、综合就业率“双高”的鲜明特色。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服务水平。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医养健康研究院、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一勾勾”文化传承基地、黄河流域工业气体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院、黄河流域生物交叉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强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德州市签署《城校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六份协议,全面推进城校融合发展,校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7个,共建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太阳能利用核心部件检测与优化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制剂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猪群健康大数据与智能监测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智慧农业及食品安全追溯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集成电路用功能材料及其拓展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7个,市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5个。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50余项,开展横向技术合作课题86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90余篇,出版专著122部,授权专利35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6项,其中石墨烯场效应管及增强拉曼生物传感器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校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行动计划。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107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德州学院别尔哥罗德食品科学学院,在办中波、中俄合作本科层次教育项目2个。建成国际合作科学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东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高校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获批并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承办“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项目、国侨办“网上外派教师试点”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招收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学历生和语言生300余人,取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 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人才优先、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战略,实施专业提升、学科筑峰、英才汇聚、校城融合、对外开放、文化引领行动计划,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开创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
就业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