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鸥维数据旗下鸥维志愿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400-139-8015
小程序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微信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帮助
地区坐标 请选择地区 
  • 院校
  • 文章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 | 公办 | 师范类
院校官网:http://www.hytc.edu.cn/ 招生电话:0517-83526999
  • 学校概况
  • 开设专业
  • 学校介绍
  • 招生简章
学校概况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97
博士点数
0
隶属于
教育部
硕士点数
0
招办电话
0517-83526999
学校类型
师范类
学校网址
所属城市
淮安市
办学层次
开设专业
专业名称
层次
学科
专业类别
学制
物理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本)
四年
法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科
法学
政治学类(本)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广播电视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电子商务
本科
管理学
电子商务类(本)
四年
秘书学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教育技术学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物联网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软件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理学
数学类(本)
四年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本)
四年
环境设计
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本)
四年
音乐表演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四年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本)
四年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本)
四年
舞蹈编导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历史学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本)
四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理学
数学类(本)
四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小学教育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音乐学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五年
美术学
本科
艺术学
美术学类(本)
四年
书法学
本科
艺术学
美术学类(本)
四年
体育教育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本)
四年
法学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
四年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广告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生物制药
本科
工学
生物工程类(本)
四年
行政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本)
四年
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本)
四年
酒店管理
本科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本)
四年
英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翻译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日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市场营销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经济学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经济与金融
本科
经济学
金融学类(本)
四年
社会工作
本科
法学
社会学类(本)
四年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应用心理学
本科
理学
心理学类(本)
四年
统计学
本科
理学
统计学类(本)
四年
环境科学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财务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审计学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生物工程
本科
工学
生物工程类(本)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电气类(本)
四年
食品质量与安全
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生物技术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知识产权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生物科学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工程造价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地理信息科学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学前教育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化学
本科
理学
化学类(本)
四年
地理科学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
四年
学校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在6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苏北地区教师的摇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和“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文明校园”“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30余项,连续获得江苏省2020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学校目前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学校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11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2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学生屡次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披金斩银。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持续保持稳定,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淮阴师范学院校园风景淮阴师范学院校园风景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自科优青4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省级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7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0余项,省部级项目4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效凸显。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电子商务学院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近五年承担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2700余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新的发展时期,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朝着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
就业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