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鸥维数据旗下鸥维志愿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400-139-8015
小程序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微信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帮助
地区坐标 请选择地区 
  • 院校
  • 文章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 | | 公办 | 理工类
院校官网:http://www.wit.edu.cn/ 招生电话:027-87195649
  • 学校概况
  • 开设专业
  • 学校介绍
  • 招生简章
学校概况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72
博士点数
2
隶属于
教育部
硕士点数
110
招办电话
027-87195649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学校网址
所属城市
武汉市
办学层次
开设专业
专业名称
层次
学科
专业类别
学制
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制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能源化学工程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药物制剂
本科
医学
药学类(本)
四年
生物工程
本科
工学
生物工程类(本)
四年
生物技术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通信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工学
仪器类(本)
四年
自动化
本科
工学
自动化类(本)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电气类(本)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建筑学
本科
工学
建筑类(本)
五年
土木工程
本科
工学
土木类(本)
四年
工程管理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材料物理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材料化学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本)
四年
采矿工程
本科
工学
矿业类(本)
四年
矿物加工工程
本科
工学
矿业类(本)
四年
安全工程
本科
工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会计学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软件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物联网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智能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法学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本)
四年
经济学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应用化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理学
化学类(本)
四年
环境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理学
数学类(本)
四年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英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工业设计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动画
本科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四年
广告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工商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行政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本)
四年
电子商务
本科
管理学
电子商务类(本)
四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市场营销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知识产权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人工智能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智能建造
本科
工学
土木类(本)
四年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机器人工程
本科
工学
自动化类(本)
四年
应急技术与管理
本科
工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环境科学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机械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数字媒体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网络空间安全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城乡规划
本科
工学
建筑类(本)
五年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学校介绍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占地约2000亩,是湖北省“绿化红旗单位”“生态园林式学校”。学校面向全国一本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本科生近20000人。学校与国外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现有留学生300余人。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科研、文体、生活设施齐备,学生宿舍均配有空调和热水供应。图书馆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297余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1个研究设计院,1个独立学院。有73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2位;在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91名。 学校实施质量强校战略,坚持树立“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五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奖项10项,国家级奖232项、省部级奖项593项。本科生就业率达96%,每年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等知名公司就业的比例约占就业人数70%,毕业生升学率超30%。5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20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我校校友,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办学成就、人才培养效果、就业工作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现有在职教职工2216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558人,高级职称教师824人,占比52.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9.48%。有引进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 学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建有1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三峡实验室、1个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委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70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基地);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荆门、鄂州、黄冈、重庆长寿区等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矿物加工大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2012年以来,学校承担原973计划、原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201项。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以“大化工”为主线,守正开新,追求卓越,化育天下,建立“一主引领、四轮驱动、多极协同、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强化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优势,引领中部地区化工学科发展。学校现有1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实施创新强校战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构建了以《武汉工程大学章程》为核心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学校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红旗团委”“团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高校”“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高校”“湖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高校’”“湖北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坚持把文化作为根脉和灵魂,厚植校风和学风,立德树人深入人心。学校获得“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加油中国》等多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张三元教授的著作《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入选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被列入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向全省干部群众重点推荐的书单。刘耀东同学荣获中宣部、教育部2021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仅10人,湖北省唯一)、多名学生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等。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全国优秀大学生许志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韦庆秀、刘健,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李孟、李炳昊,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带着妈妈上大学的“豆腐女孩”贾鑫和舍己救人的吴达,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五秩芳华,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工大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格物明理致知笃行”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朝着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阔步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工程大学力量。.
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
就业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