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鸥维数据旗下鸥维志愿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400-139-8015
小程序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微信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帮助
地区坐标 请选择地区 
  • 院校
  • 文章
青海大学
青海 | 211 | 公办 | 综合类
院校官网:http://www.qhu.edu.cn/ 招生电话:0971-5310410
  • 学校概况
  • 开设专业
  • 学校介绍
  • 招生简章
学校概况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58
博士点数
5
隶属于
教育部
硕士点数
57
招办电话
0971-5310410
学校类型
综合类
学校网址
所属城市
西宁市
办学层次
211
开设专业
专业名称
层次
学科
专业类别
学制
预防医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
五年
工程管理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城乡规划
本科
工学
建筑类(本)
四年
冶金工程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动物科学
本科
农学
动物生产类(本)
四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草业科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农学
草学类(本)
四年
能源化学工程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应用化学
本科
理学
化学类(本)
四年
制药工程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环境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自动化
本科
工学
自动化类(本)
四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科
工学
机械类(本)
四年
地质工程
本科
工学
地质类(本)
四年
测绘工程
本科
工学
测绘类(本)
四年
临床医学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本)
五年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环境生态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环境科学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生物工程
本科
工学
生物工程类(本)
四年
生物技术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工学
电气类(本)
四年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
工学
水利类(本)
四年
动物医学
本科
农学
动物医学类(本)
四年
林学
本科
农学
林学类(本)
四年
植物保护
本科
农学
植物生产类(本)
四年
园艺
本科
农学
植物生产类(本)
四年
经济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财务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会计学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工商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本)
四年
中药学
本科
医学
中药学类(本)
四年
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地质类(本)
四年
药学
本科
医学
药学类(本)
四年
中医学
本科
医学
中医学类(本)
五年
口腔医学
本科
医学
口腔医学类(本)
五年
医学检验技术
本科
医学
医学技术类(本)
四年
麻醉学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本)
五年
护理学
本科
医学
护理学类(本)
四年
藏医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医学
中医学类(本)
五年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土木类(本)
四年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农学
本科
农学
植物生产类(本)
四年
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农业资源与环境
本科
农学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本)
四年
储能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本)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本)
四年
金融学
本科
经济学
金融学类(本)
四年
生态学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土木工程
本科
工学
土木类(本)
四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
四年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本科
工学
土木类(本)
四年
藏药学
本科
医学
中药学类(本)
四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本)
四年
园林
本科
农学
林学类(本)
四年
学校介绍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比赛一等奖,跻身全球前二十;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获批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获批“三江源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获批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新增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科技部“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比赛一等奖,跻身全球前十;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6个重点实验室,获批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第二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颁布《青海大学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 学校占地3000余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958人,其中研究生4493人、本专科生23465人。目前,学校有教职工5420人(含附属医院3090人),其中专任教师1511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624人,占比达41.3%,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91%。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96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其中培育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分室1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10人,双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643人,团队项目25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2591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7亿元,鉴定科研成果87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奖85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466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新青海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
就业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