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鸥维数据旗下鸥维志愿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400-139-8015
小程序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微信
    高考志愿填报,2024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
帮助
地区坐标 请选择地区 
  • 院校
  • 文章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 985,211,双一流 | 公办 | 民族类
院校官网:http://www.muc.edu.cn/ 招生电话:010-68932902
  • 学校概况
  • 开设专业
  • 学校介绍
  • 招生简章
学校概况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41
博士点数
5
隶属于
教育部
硕士点数
26
招办电话
010-68932902
学校类型
民族类
学校网址
所属城市
北京市
办学层次
985,211,双一流
开设专业
专业名称
层次
学科
专业类别
学制
法学
本科
法学
法学类(本)
四年
社会学
本科
法学
社会学类(本)
四年
民族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法学
民族学类(本)
四年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宗教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哲学
哲学类(本)
四年
教育学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
四年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新闻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日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文物与博物馆学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本)
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理学
数学类(本)
四年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环境科学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本)
四年
体育教育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本)
四年
音乐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五年
舞蹈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语言学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行政管理(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本)
四年
朝鲜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生物科学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社会工作
本科
法学
社会学类(本)
四年
哲学
本科
哲学
哲学类(本)
四年
广告学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经济学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本)
四年
财政学
本科
经济学
财政学类(本)
四年
金融学
本科
经济学
金融学类(本)
四年
通信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工商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会计学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英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生态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本)
四年
统计学
本科
理学
统计学类(本)
四年
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本)
四年
人工智能
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本)
四年
俄语(俄语)(中亚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环境工程
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四年
财务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音乐表演(管乐)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本)
四年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本)
四年
舞蹈表演(民族英才班)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美术学(美术教育)
本科
艺术学
美术学类(本)
四年
音乐教育
本科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四年
翻译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软件工程
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本)
四年
应用统计学
本科
理学
统计学类(本)
四年
网络与新媒体
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本)
四年
纳米材料与技术
本科
工学
材料类(本)
四年
数字经济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
四年
蒙古语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四年
考古学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本)
四年
学校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3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 学校面向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1759人,其中本科生13729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5人、硕士研究生6494人、博士研究生1351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
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
就业分析
查看更多